成果名称: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电生理特征及导管消融策略系列研究
完成单位: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深圳市惠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主要人员: 吴书林、詹贤章、薛玉梅、欧阳非凡、方咸宏、廖洪涛、邓海、杨平珍、廖自立、魏薇、梁远红、刘洋、李腾、郑祥生、成正辉、李虹
介绍: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diopathic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IVAs)是与心肌疤痕无关的室性心动过速或早搏,通常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影响生活质量,可引起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甚至猝死。IVAs最常起源于心室流出道区域,其次为希氏束-浦肯野系统和瓣环、乳头肌和心外膜等部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导管消融具有良好安全性和较高成功率,已成为一线治疗措施。但对于特殊部位起源的IVAs,导管消融治疗仍富有挑战。因此,研究不同部位起源IVAs的临床电生理特征,从而指导并制定相应的导管消融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项目系统研究了IVAs的临床特点,阐明了不同部位起源IVAs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征,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导管消融策略和技术标准,同时实现低成本高性能诊断标测和射频消融导管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本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具体如下;

   一、建立标测和消融不同部位起源IVAs的技术标准。1)提出跨间隔的方式标测和消融主动脉窦下起源的IVAs:通过房间隔穿刺,以顺行方式将标测和消融导管送入左室,可完全贴靠主动脉窦下部位,减少不必要的心外膜尝试。2)创新性地提出倒"U"字消融导管到位技巧消融起源于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瓣上的IVAs,极大地提高了肺动脉窦起源IVAs的消融成功率。并发现肺动脉右窦起源IVAs具有相对特异的心电图特征,左窦、右窦和前窦起源IVAs的靶点电图也记录到独特的反转电位,说明肺动脉窦起源IVAs是由于肌袖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所引起,刷新了传统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速起源与分布的概念。3)提出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标测和消融三尖瓣环起源IVAs,使消融成功率提高25%。
   二、发现分支型室速新的致心律失常基质和消融靶点。我们发现患者左后分支的后下区域可以记录到前向的碎裂高频P电位,而对照人群无类似现象。提示该区域是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的关键基质,以该电位为靶点进行消融,获得良好预后。

   三、研制低成本高性能诊断标测和射频消融导管,实现自主研发和产业化,打破国外企业对相关行业的长期垄断。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诊断和标测导管,实现国产化,极大地降低了心律失常治疗的医疗成本,为国家和社会减轻经济负担。
    本项目阐明了不同部位起源IVAs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征,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导管消融策略和技术标准,同时实现低成本高性能诊断标测和射频消融导管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一方面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另一方面也使得射频消融治疗得以更好的推广和普及。相关的IVAs消融策略和关键技术已推广应用到全国多家可开展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三甲医院。本项目提出了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消融三尖瓣环起源IVAs,显著提高该部位起源IVAs的消融成功率,极大地降低了手术失败或二次消融的风险;提出跨间隔的方式消融主动脉窦下起源的IVAs,减少了不必要的心外膜尝试,包括心大静脉-前室间静脉系统和剑突下经皮心包穿刺等,降低潜在的并发症风险,提高了安全性;发现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相关新的致心律失常基质和消融靶点,极大地简化了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消融步骤,与传统消融策略相比,成功率更高,对正常希氏束-浦肯野系统传导功能的影响小,消融安全性高;清晰地展示了肺动脉窦起源IVAs的电生理特征,提出倒"U"字消融导管到位技巧,极大地易化了右室流出道-肺动脉连接部的导管操作,提高消融成功率。
   虽取得上述研究成果,但能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如1)希氏束旁IVAs邻近正常传导系统,导管消融风险大,介入治疗失败率高。本项目未对这类心律失常进行系统阐述。但我们已发现通过一种简单的起搏策略可以识别希氏束附近安全和潜在风险部位,从而指导消融。相关研究已经整理成文,目前正在投稿中。2)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纳入的样本量较小,需要入选更多的病例。且由于浦肯野网络的复杂性,暂不能定义心动过速发作时的具体折返环路。3)在肺动脉窦起源IVAs研究中,应比较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瓣上和瓣下起源IVAs的心电图特征,以区分两者的差别,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总之,本项目目前累计发表论文27篇,其中,单篇影响因子最高17.759分,发表于心血管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JACC)杂志。同时,相关研究成果被指南引用: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室性心律失常管理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以及2016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引用了本项目相关的研究成果。通过新媒体进行相关内容宣传,尤其是社交平台及媒体传播。举行相关讲座、论坛及学术会议等,通过此举与同行进行交流,推广项目新进展、新技术。推广相关技术成果应用,本项目已取得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全国多个省、市医疗机构。获得专利5项,相关标测和射频消融导管,已在国内多家三甲医院使用。

 

批准登记号: 粤科成登(2)字【2017】0183
登记日期: 2017-05-26
研究起止时间: 1996.01 至2016.12
所属行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评价单位名称: 广东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评价日期: 2017.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