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任务来源:
从2007年以来,我中心综合了14个集中供热课题的业绩、技术经验、推广应用的成果积累,提炼形成了《广东省工业园区供能方式集成优化技术与应用》项目,该项目在省级规范标准和工作方案层面涵盖工业园区集中供热理论与发展、关键技术指标体系与标准、技术方式集成优化方法与政策工具设计,在地市规划落实与政策设计层面涵盖地市发展规划与方案策划、政策支持研究、配套设施网络体系构建,在能源企业项目建设运营与升级改造层面涵盖项目建设运营评价与诊断、技术方式创新、工艺流程创新等9个方向,总体形成"3层次、9个方向、多项课题"的总体研究体系。
二、技术原理:
本项目从2007年以来,通过实地收集摸查和整理广东全省21个地市、500多个工业园区、1000多家企业的20000多台分散锅炉情况,全面掌握了全省工业园区供热设施的地理位置、使用单位、供热规模、技术方式、燃料种类、工艺用途、额定出力、成本构成、能源效率、环境影响、热价承受力等11个技术经济指标的40多万条一手数据资料,建立了我省和各地市工业园区供热系统指标的专题数据库;在深入挖掘分析专题数据库的基础上,提炼聚焦燃料类型和技术方式2大方面,构建了一套包括"环保要求、燃料价格承受力、燃料供应保障力"等3个燃料类型因子和"现有热负荷、近期预测热负荷、供热半径、热负荷密度、热电比、负荷特性和用热量比重"等7个技术方式因子的工业园区供热方式选择的技术指标体系、关键指标标准和技术方式优化方法;结合我省珠三角以及粤东西北地区的东莞、珠海、江门、汕头、梅州、顺德等代表城市以及东莞东城、中山三角、江门新会等工业园区实际案例,系统考虑经济、环保、安全、高效4个方面及其9个配套参数,运用财务成本分摊法、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等两种方法,定量分析了21个地市、4种燃料类型、11种技术方式组成的900种园区供热方式的电、热经济性成本和综合优劣势水平,证实了工业园区供热方式选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适用性参照标准,最终建立了全省各类工业园区供热技术方式的关键性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制定和规范了全省工业园区集中供热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通过实际推广应用,形成了一套技术集成优化方法、多个地市规划方案和企业建设运营项目的综合创新成果。
三、成果应用:
在省级集中供热规范管理方面,根据广东省改革委的应用证明,起草制定了广东省工业园区集中供热项目的热电比、综合能源利用效率2大关键性指标及其技术标准,发布实施了国内最早的省级工业园区"集中供热指导意见"和"集中供热实施方案"等2份行业指导文件。在地市集中供热方案配置方面,根据地市改革局的应用证明,编制实施了20多个地市(县区)工业园区集中供热规划和建设方案,科学划定供热片区并优化配置100多个不同技术方式的工业园区集中供热项目。在企业投资建设项目方面,为100多个能源电力企业编制了集中供热项目投资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和实施规划。根据项目公司的应用证明,已经推动建设10多个工业园区燃气集中供热项目。在供热设施优化运行方面,发明了节能燃烧换热网络优化系统,为燃烧换热网络和换热装置提供了优化方案。此外,成果还被省政府、省发改委、省环保厅等30多个部门所采用,在10多项重大工作中得以体现与运用,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四、成果创新点:
1.首次开展专门针对广东全省各个地市、各种产业类型工业园区各种供热方式的系统性研究,提升了成果应用的普适性和推广价值。
2.首次构建了可供全省不同地区、各类工业园区集成优化供热技术方式的关键性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有效解决了工业园区供热方式集成优化的技术难题。
3.起草实施国内最早的省级工业园区"集中供热指导意见"和"集中供热实施方案"2份重要政策指导文件,科学规范了全省工业园区集中供热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提高了政府规划科学性与决策效率,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的支撑服务作用。
五、性能指标:
本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广东省发改委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广东省工程咨询协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等3项国家级和省级奖励的认可。形成了科技报告100多份。发表了学术论文13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1项。先后组织省市政府部门、重点能源电力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了100多次现场调查,并召开了100多场技术研讨、论证咨询和评审验收会议。
编制实施了20多个地市(县、区)工业园区集中供热规划和建设方案,并配置100多个不同技术方式的集中供热项目,拉动投资1200多亿元。推动10多个集中供热项目建设,已经实现投资200多亿元,关停分散锅炉1000多台,减少煤炭消费300多万吨,区域内实现减排SO2和烟(粉)尘95%以上,CO260%以上。为全省大气污染防治、煤电节能改造、煤炭减量替代、锅炉污染整治、能源发展规划等10多份政策文件的起草提供了重要技术数据资料。相关成果还得到了南方日报、南方网等省级以上媒体广泛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