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损害的自身抗体及其作用机制
完成单位: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主要人员: 王亮春、谭国珍、石臻睿、孟珍、余敏、李锴文、郭庆、曾凡钦
介绍: (1)课题来源与背景: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是一种好发于育龄期妇女,以产生多种自身抗体为特征的免疫性疾病,几乎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临床表现多样。皮肤作为SLE最常见的受累器官之一,常常是促成患者就诊的首要原因,在疾病早期诊断、疾病活动性评估和判断预后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然而红斑狼疮皮肤损害的发病机制一直是免疫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大量的研究证明SLE是一种以体液免疫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患者血清中含有针对自身组织成分的抗体,这些自身抗体针对的自身抗原多种多样,迄今为止在SLE患者中发现的自身抗体已达到180余种,并且数目还在不断上升。自身抗原、抗体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在SLE器官和组织损伤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某些自身抗体更是被证实与特定的组织损害,如肾脏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相关。然而目前尚未有直接证据证明某种自身抗体通过抗原抗体反应介导了红斑狼疮皮肤损害的发生。本课题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皮肤中抗原和抗体的性质及其所介导的免疫反应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损伤的作用”,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参与红斑狼疮皮肤损害的自身抗体及其作用机制。
(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探究旨在探索研究参与红斑狼疮皮肤损害的自身抗体及其作用机制,不仅能为阐明SLE皮肤损伤机制奠定基础,更可以为SLE其他器官损伤机制的研究提供借鉴。
(3)主要论点与论据:
    为探索SLE患者血清是否存在自身抗体参与皮肤损害,我们首先比较有、无皮肤损害的SLE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与皮肤蛋白的反应情况,结果发现75%以上有皮损的患者血清中存在抗体可以识别皮肤中分子量为25kD和/或35kD的蛋白,而在无明显皮肤损害的SLE患者中,仅有25%的患者血清能够与上述25kD和/或35kD的靶蛋白反应,且免疫印迹的信号强度明显弱于有皮损的SLE患者。经双向凝胶电泳免疫印迹结合质谱分析,我们鉴定出5个分子量为35kD和1个分子量为25kD的候选皮肤损害相关抗原。将上述候选靶蛋白的重组人源蛋白分别于有皮损和没有皮损的SLE患者血清进行免疫杂交,我们最终筛选出RPLP0和LEG3作为35kD和25kD上主要的皮肤损害相关抗原,并且通过动物实验证实RPLP0和LEG3所对应的自身抗体分别能够引起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和血管炎等红斑狼疮样的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
    RPLP0 蛋白是核糖体 P 蛋白 (Rib-P) 中的一种, 其他 2 种为 RPLP1 和 RPLP2,三种蛋白存在共同抗原表位,均可以被anti-Rib-P抗体识别。Anti-Rib-P抗体被认为是一种SLE的特异性血清标志物,既往研究提示其可能与多种SLE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相关,但结果存在矛盾之处。我们检索 PubMed, EMBASE 等几大医学数据库,通过meta 分析anti-Rib-P与 SLE 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发现抗 Rib-P抗体与皮肤蝶形红斑、口腔溃疡、光敏感的出现密切相关,与狼疮脑病、肝损害、血清抗ds-DNA/Sm/心磷脂抗体也存在相关性。这一研究从侧面证明抗 RPLP0 抗体在皮肤损伤发生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在前述质谱分析中我们还鉴定出另外几种分子量为35kD或25KD的蛋白,其中包括膜联蛋白A1(annexin1)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既往研究表明anti-annexin 抗体和anti-HMGB1抗体均参与SLE的发病,然而这两种抗体是否与皮肤损害相关暂无定论。我们比较有皮损、无皮损的SLE患者血清中anti-annexin-1、anti-HMGB1抗体的水平,以及annexin-1、HMGB1蛋白在SLE患者皮损部位的表达和分布,以及这两种抗体与SLE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发现anti-annexin-1、anti-HMGB1抗体与皮肤损害的发生无明显相关,但anti-annexin1-IgG水平与关节损害、血液系统损害相关,anti-HMGB1-IgM抗体与关节损害相关。
    此外,我们还对皮肤中沉积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即狼疮带实验(LBT),进行了系列研究,结果发现LTB中不同的免疫反应物检出率存在性别差异;在皮损处多种免疫反应物共同沉积于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密切相关,而单一免疫反应物的沉积对于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无明确提示作用。这些结果再次凸显自身抗体在LE皮肤损害的重要作用,以及皮肤损害在红斑狼疮诊断,疾病活动性评估和判断预后等方面的意义。
(4)创见与创新:我们的研究证实了皮肤损害在SLE中的重要地位,首次发现并直接证明与 SLE 皮肤损伤有关的自身抗体,进一步阐明了抗原抗体反应在LE皮肤损害中的作用机制。
(5)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对SLE皮肤损伤机制的进一步阐明,不仅可以为狼疮皮肤损害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更为SLE其他器官损伤机制的研究提供借鉴。我们的前期研究已经证实anti-RPLP0和抗-LEG3抗体参与SLE的皮肤损害,对其作用机制也进行了初步探索,但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比如参与其中的信号通路、与局域免疫细胞的相关作用等
(6)主要研究成果:本课题为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形成为论文发表,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撰写论文6篇,发表在 Arthritis Rheumatol, PLoS One, Lupus, Clin Exp Rheumatol, Scand J Rheumatol 等相关杂志。
批准登记号: 粤科成登(2)字【2017】0120
登记日期: 2017-04-24
研究起止时间: 2012.01 至2017.01
所属行业: 卫生和社会工作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评价单位名称: 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
评价日期: 2017.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