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Necroptosis通路致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神经元丢失的机制研究
完成单位: 暨南大学
主要人员: 黄立安,蔡香然,李雯娴,井珍,宋康平,廖瑜,谢小妹,邬苑玲
介绍:

    课题来源于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名称为《Necroptosis通路致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神经元丢失的机制研究》,编号为2018A0303130264,全部经费由省级投入,共10万元。

    本项目通过对三组大鼠以抗体芯片技术GO和KEGG分析三组大鼠海马差异表达蛋白,并选取感兴趣的且保守程度最高的慢性脑低灌注(CCH)大鼠海马差异表达蛋白进行STRING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并验证。STRING分析显示GDNF/GFRα1/Ret信号具有差异性。我们前期的研究也表明,丁苯酞注射液(Dl-3-n-butylphthalide, NBP)NBP治疗可以加速CCH大鼠CBF恢复,促进椎动脉重塑,减少海马神经元凋亡和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进而改善CCH大鼠的认知损害,但所涉及的潜在分子靶点和机制并未进一步探究,因此,NBP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安全有效,具有多靶点效应,但其干预CCH的具体作用机制和潜在靶点仍然值得探究。

    我们的研究表明丁苯酞注射液(Dl-3-n-butylphthalide, NBP)干预组大鼠的认知功能明显改善,GDNF/GFRα1/Ret信号表达显著上调,海马神经元凋亡减少,GDNF/GFRα1/Ret蛋白与海马神经元共定位。CCH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与GDNF/GFRα1/Ret信号下调相关;NBP可上调该信号表达减少海马神经元凋亡,改善CCH所致VCI大鼠的认知障碍。

    本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应用抗体芯片技术,从CCH大鼠大脑海马探究差异表达蛋白,于细胞、动物水平对CCH大鼠在不同干预下的感兴趣的神经凋亡相关差异蛋白进行验证,并且通过探究丁苯酞(NBP)对感兴趣海马差异蛋白的调控作用,初步验证NBP改善CCH大鼠认知障碍的潜在干预靶点,为临床转化提供基础实验依据。

    本研究在应用BCCAO法建模完成后,根据BCCAO术后的3个时间点皮层CBF的变化以及认知测试,认定CCH 8周为CCH诱导的VCI模型,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后续序贯实验的观察时间点单一化。在将来的研究计划中,将进一步设置多个时间点包括超早期、早期、中期、晚期以及超晚期的CCH模型,进一步观察GDNF/GFRα1/Ret信号在CCH病理全过程的观察。同时,由于NBP的多靶点效应,就本课题而言,NBP能够及时地改善CCH皮层的CBF,尽管NBP被证明能够显著减轻VCI大鼠模型的认知损害,但尚不能确定究竟是CBF的及时改善、还是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减少、或是二者的协同效应,直接参与了认知的改善。因此,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结合影像学、蛋白组学和分子学实验,对CCH大鼠皮层和海马之间的联络机制进一步探究,进一步探究CCH大鼠皮层Ang-1/Ang-2/Tie-2信号与GDNF/GFRα1/Ret信号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作用,来支持本课题目前的结论。

    项目研究过程中未获得奖项。

批准登记号:
登记日期: 2024-06-25
研究起止时间: 2018-05-01至2021-04-30
所属行业: 卫生和社会工作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评价单位名称: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评价日期: 202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