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内聚成分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完成单位: 中山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大学
主要人员: 董光辉、Qian Zhengmin、郝元涛、陈雯、胡前胜、曾晓雯、秦晓迪、朱昱、周洋、袁平、李梦、鲍文文、许姝丽、张雅智
介绍:

   (1)课题来源与背景: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不仅受其来源和浓度的影响,而且也与其内聚成分有关。如在煤烟型污染为主的北方,PM2.5主要是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损害,而以交通性污染为主的广东,PM2.5主要攻击的靶器官是循环系统。因此,在对我省典型区域大气特征污染物进行充分解析基础上,探讨PM2.5及成分对心脑血管疾病危害的内在机理,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负担,并为我省各级政府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研究目的和意义:本课题通过空间流行病学,建立大气污染物空间梯队下广东省典型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城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和患病率在时空水平的暴露-效应关系,建立我省大气污染健康危害的时空动态评价模型和定量统计分析方法;并进一步通过解析我省大气颗粒物PM2.5 内聚成分,确定主要危害成分的不同来源及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贡献率;结合高通量芯片分析组学阐释PM2.5 及其主要内聚成分对机体危害的内在机理,将为我省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以及大气污染物浓度对人群健康效应的综合定量评价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基础。
   (3)主要论点与依据:通过执行该项目研究得到的主要科研结果如下:
   ① 广州细颗粒物PM2.5多数无机离子的浓度高于深圳和中山,且多环芳烃的浓度在广州地区显示最高,表明不同地区PM2.5内载毒性组分的浓度存在差异。
   ②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证明,广州地区PM2.5的遗传损伤效应显著的高于深圳和中山地区,证实广州PM2.5的毒性效应更强。
   ③ 固定群组(Panel Study)研究结果显示,个体PM2.5实际暴露剂量显著的高于监测点浓度,表明利用监测点大气污染物浓度来评价其危害效应存在低估效应。且在众多的大气污染物中,PM2.5的健康危害效应最高,其次是NO2。
   ④ 进一步分析PM2.5内载组分的毒性效应,无机离子中NO3-、重金属Ti、As、Cs的毒性效应最为显著;应进一步进行朔源分析,从而采取措施进行有的放矢的进行干预防控。
   ⑤ 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PM2.5每增加一个四分位数间距,居民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风险分别增加了1.11倍(95%CI:1.06-1.17)、1.26倍(95%CI:1.06-1.17)和1.18倍(95%CI:1.06-1.32)。进一步分性别分析,男性比女性更加易感。

  (4)创新点:本项目首次评价了PM2.5内聚成分对我省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理,将为我省政府在大气污染健康效应的安全性评价和预防策略上提供更加有意义的科学依据。
  (5)社会经济效益与存在问题:本项目通过人群现场调查研究,在对我省大气颗粒物暴露特征进行充分解析与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探索PM2.5及內载组分与遗传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相互作用;并根据不同敏感人群构建大气污染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预警预测体系,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负担,并为我省各级政府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项目同时针对优控的环境污染物及其组分,研发相应的便捷式检测试剂盒,不仅为我省居民环境污染物机体内暴露的实时监测和疾病预防提供重要的保障,同时也会有很好的社会经济收益。
  (6)历年获奖情况:通过执行本项目,研究团队骨干成员一人获得“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奖励;获得广东省预防医学优秀论文奖一项。

批准登记号: 粤科成登(2)字【2018】0134
登记日期: 2018-03-30
研究起止时间: 2015.01 至2017.12
所属行业: 卫生和社会工作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评价单位名称: 广东省科技厅
评价日期: 2018.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