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主要人员: 邓鉴锋、陈传国、杨沅志、姜杰、陈倩倩、李爱英、战国强、王武敏、杨超裕、邓洪涛、吴焕忠、刘碧云、薛春泉、刘周全、陆康英、王喜平、黎荣彬、苏晨辉 等25人
介绍: 1、课题来源与背景
    (1)课题来源:
    ①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生态景观林带营建模式与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2-01);
    ②广东省质监局地方标准项目“生态景观林带作业设计规范”(合同编号:2011-DB-06);
    ③广东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1年森林植被恢复费第二批省统筹项目资金的通知“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规划”、“生态景观林带工程造林定点育苗”(粤财农[2011]577号);
    ④广东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指引技术服务委托书”;
    ⑤深圳市绿化委员会工程设计项目“深圳市生态风景林设计”(合同编号:GHY2007061)。
    (2)项目背景
    国外的生态环境保护组织较早地意识到了建立大尺度绿色廊道对于景观连通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持和恢复的重要性,已经在区域尺度、国家尺度或洲际尺度陆续构建了若干大型绿色廊道。我国绿色廊道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先后建设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全国绿色通道工程等。广东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重视绿色通道、生态廊道及森林景观等方面建设,如全省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江河两岸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广州市林带建设工程、深圳市主干道生态风景林建设工程、佛山市西樵山森林景观改造建设工程及中山市“一区三线”森林景观改造建设工程等。所有这些廊道、林带、绿道及森林景观改造等建设实践,为课题组开展项目研究积累了丰富经验及奠定了基础。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研究以“生态建设”和“景观建设”为核心,深入分析不同林带类型和不同立地条件下的营建模式,科学系统地提出生态景观林带概念、构成、类型和功能,提炼出广东生态景观林带3个营建模式组、15种主要营建模式,解决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过程中群落设计、植物配置、色彩设计、树种选择、施工设计和特殊立地改造等关键技术,科学提出生态景观林带生态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并将生态景观林带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在全省进行推广应用。在群落生态设计上,采用小群落混交设计法(MCD);在树种选择技术上,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生态景观林带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美景度评价体系采用评价法(SBE)。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根据物种生物学性状、物候与景观特点、生态适应性,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对广东常见的188种生态景观植物的观赏特性、抗逆性等指标进行定量评价,筛选出了适用于交通主干道、江河两岸、海岸带3种生态景观林带类型的优良景观物种。
    (2)针对3种生态景观林带类型,从时间序列、空间层次、植物色彩等方面入手,采用小群落大混交设计理念,提出了铁路绿化景观林带、高速公路绿化景观带、江河湿地生态景观林带、海岸基干林带等15种典型营建模式。研发了相应的营造技术,并在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3)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林带水源涵养、滞尘功能、生物多样性等15个指标的生态景观林带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美景度评价法(SBE),筛选出色彩丰富度、色泽明度、生活型、生长状况4 个对生态景观林带美景度影响较大的因子,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评价预测模型。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1)技术成熟程度:本项成果技术成熟;
    (2)适用范围:适用于广东省主干道生态景观林带、沿海生态景观林带和江河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以及各类营造林工程建设;
    (3)安全性:安全。
5、应用情况
    本项成果在全省推广面积5.8万公顷,在广东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山市林业局、汕头市林业局、河源市林业局、清远市林业局、佛山市林业局、东莞市林业局、龙岗区城市管理局等12个单位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效果。
6、历年获奖情况
    (1)《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规划(2011-2020年》获得2011年度全国林业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
    (2)《珠海市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程设计》获得2014-2015年度全国林业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
批准登记号: 粤科成登(2)字【2018】0064
登记日期: 2018-01-18
研究起止时间: 2009.06 至2015.12
所属行业: 农、林、牧、渔业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现代农业
评价单位名称: 广东省林学会
评价日期: 2017.12.05